机房发展与电子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息息相关,与国家的信息产业政策息息相关,与国家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划分机房的发展阶段有很多方法,以十年为一代的时间顺序作为阶段划分,虽不是十分科学,但最容易被普及和接受。
机房发展简史
早期机房(1960~1980)
这个阶段,计算机技术经历了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进程。
由于当时我国的国情,计算机主要还是国产为主,用于国防,科研和一些特殊的领域。
这一阶段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有:1959 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研制成功;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研制成功,共生产了1000台;1978年初,以Intel 8080为CPU,配有工业过程控制I/O部件的DJS-054微型控制机研制成功。
这个时期的计算机机房中,设备对运行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这时还没有专门的机房场地国标,主要由计算机的研制人员设计机房条件,每种机器都有专门的机房场地组。
中期机房(1980~1990)
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驶上了用硅铺就的信息高速公路。微机、超微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超大型机一应俱全。同时,我国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通过对外交流、对内引进,计算机脱去了神秘的外纱,开始进入各个应用领域。
这一阶段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有:1980年10月,MS-DOS/PC-DOS开发工作开始;1982年,Compaq公司发布了IBM-PC兼容机;1983年12月,我国第一台PC机——长城100 DJS-0520微机通过鉴定;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套国产以太局域网系统;1989年World Wide Web创立。
中国的金融系统这个时期也引进了IBM、宝来、日立、布尔等公司的多种设备,用于满足金融信息化的需要。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机房的国家标准《计算机站场地技术要求》GB 2887-1982。机房专用标准的颁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机房建设开始有了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机房的建设从手工作坊式的一种机器一个做法,逐步走向了由专业机房工程公司建设,进行工业化、标准化的建设方式。这个时期还颁布了第一部关于机房的安全标准《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 9361-1988。
近期机房(1990~2000)
这个阶段,计算机通信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计算机已开始作为一个网络中的节点在运行。从开始的X.25连接到后期的帧中继以及ATM网络、从拨号到卫星再到光纤专线,计算机和通信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体。这时也有第一部机房国家设计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我国在这个时期也开始了经济的腾飞,与世界先进国家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这一阶段较有代表性的事件为:1990年5月22日, 微软发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1991年,上海长途电信局首次开通电子邮件业务;1992年4月,Windows 3.1发布;1993年, 互联网开始商业化运行;199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1995年8月23日,5 发布;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1998年8月26日,原信息产业部召开会议,对各行业解决2000年问题进行了统一部署;1999年1月,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联合40多家部委(办、局)共同发动的“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
我们金融系统在这时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卫星通信网,连接了2000多个小站,为我国的金融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机房(2000至今)
时光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遵从“摩尔定律”,保持着飞速的发展,人们已不太关注计算机本身的性能,而更关注它在业务中的应用,数据中心这一概念也被引入。数据中心原是全球协作的特定设备网络,用来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上加速信息的传递。现在已泛指通过实现统一的数据定义与命名规范、集中的数据环境,目标是达成数据的共享与利用。同时,注重节能指标已是世界性的电子产品发展趋势,计算机的效能(Productivity)是在相当长时期内影响服务器技术走向的核心要素。降低或保持能耗的前提下提高处理能力已是技术发展的方向。
这一阶段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有:2001年,中国IT产业产值达到1.35万亿元;2002年11月8日,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我国制定了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发展思路。
这个时期的计算机机房技术,受智能建筑的影响,引入了很多新技术。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自动化设备BA、办公自动化OA及通信网络系统CA,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这个时期,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部份,应用持续向两端发展。高端类,如大银行、商业化的计算机灾难备份中心、IDC等,要求的规格都很高,功能区域划分得也很细致。向乡镇、村校发展低端类应用,规格又都极其的低,甚至连基本电力保障都很差。多样化的应用需要多样化的机房技术作为保障,多样化的使用条件需要适合的技术标准作为指导,以保障系统稳定工作,延长设备使用周期。
前面已经讲过,以十年为一代的时间顺序作为阶段划分,不是十分科学,只是顺应了人们的日常习惯。从机房技术的发展历程看,实际上是经历了前期的没有机房标准、手工作坊式的定制生产到中期的有了统一的机房标准、开始了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再到现代的智能建筑技术大量移植引入传统机房这样三个阶段。在各阶段的划分中,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实际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
机房的标准
现在,当要建造一个机房时,涉及的国家标准很多,例如GB 2887《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5017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9361《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 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等。国外的还有《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Standard for Data Centers》、ANSI/TIA-942-2005 、ANSI EIA/TIA 568A、569、607布线标准等。国家标准之外还有行业标准,以银行业为例有《银行集中式数据中心规范》、《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机房规范化工作指引》等。
在这许多标准中,最主要的有四部:GB 2887《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9361《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 5017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SJ/T30003《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这四部标准目前都在修订,名字分别暂定为《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电子信息系统机房验收规范》。在此我谈谈个人的关于标准的编制目的与适用条件。
以《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为例,该规范是一个产品规范,主要规范计算机设备在正常运行时,需要什么样的一种运行环境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该标准解决的是按这样的标准计算机就可以安全、稳定、经济的运行,计算机运行维护人员也有一个较舒适的工作环境的问题,不能全部解决机房建设所遇到的所有问题。计算机设备的生产设计必须符合这样的标准。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是一个工程规范,主要规范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工程中的技术要求与工艺设计问题。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该标准解决的是按这样的标准,就一定可以建成一个符合计算机使用标准、经济适用的机房。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安全性要求外(主要是防火、防雷等),其他的问题同样不能全部解决。
标准按使用的时序可分为设计规范和通用规范。设计规范主要用于机房建造前,所要求的技术指标要考虑按安装设备后的实际效果,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机房建造完成交工时,里面是没有应用设备的,因此技术指标的设计要有预估和余量。通用规范主要用于机房建造及使用的全过程,所要求的技术指标不但要考虑建设交工时,还要满足使用过程,其中技术指标的设计更实际。二者的技术指标并不完全一致,使用的人群也有不同。设计规范的主要使用人群是设计院设计人员、机房专业公司设计人员、用户基建机房承建人员等;通用规范主要的使用人群是机房管理人员、机房使用人员、信息设备生产厂家运维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