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网络技术列表/内容

高质量光缆传输现状与进展趋势

网络技术2022-06-07阅读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大容量、高质量的光缆传输网的建立,为通信业务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用好、管理好先进的光缆传输网,是开好业务网、支撑网、管理网等高层网的重要保证,现就北京长话局传输网的状况和发展作一介绍。

光缆传输网概况

自1993年10月京汉广第一条架空光缆干线开通以来,北京有7条光缆干线,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最长的干线3000多公里,最短也有1700公里,分别为京沈哈、京齐哈、京沪、京汉广、京九广、京太西、京呼银兰。

目前,网上运行的有PDH、SDH设备。随着DWDM技术的日趋成熟,我局已有6条光缆干线采用DWDM设备,使用4×2.5Gbit/s和8×2.5Gbit/s系统。这些光缆干线的建成和使用,使我局的光缆传输承载能力达到了130万路。光缆传输网由四级网组成,主要使用的是SDH设备,如图1所示。省际干线网的SDH发展采取的是线路系统优先,与网络扩容相结合,以后再在节点装上SDXC,提供广泛灵活的VC连接。网络结构为格形网(网状网)加少量的线形网。目前大部分节点为TM,在少数干线上使用ADM,如京九广干线上一个622Mbit/s的线路采用了ADM。SDXC节点正在部分省市建设。省内干线网在业务量大、节点多、路由多的少数省采用网状网,大多数省由于节点少、路由少而采用环形网。中继网在一般城市采用环形网加少量线形网,在大城市采用环网加SDXC。

建立长途电信枢纽间光缆中继

随着长途网的大规模建设、改造及新业务的不断发展,北京原有的两个长途枢纽局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业务和通信安全的要求。在长途枢纽建设方面,北京电信提出了以北京长话大楼为中心,以望京局等4个通信局为支撑点的规划,将集中在长话大楼的光缆干线分布在4个局址。同时在新局所也将安装国内长途交换机。国际长途二枢纽局为解决各枢纽楼的长途转接、长途交换业务中继、国际交换业务中继、业务的保护等问题,在原有的长途电信枢纽间光缆网的基础上,进行扩容改造,采用2.5Gbit/s两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

光缆干线网管

光缆干线网管是全国光缆干线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全国PDH集中网管的三个子网管理中心设在北京长话大楼。长话局在大网管理上进行科学管理的探索,在网管内容和维护方式上,制定出了“子网管理维护细则”,对规范整个网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局7条光缆干线的网管是分干线方向进行管理,每条干线PDH、SDH、DWDM设备又分别建有网管系统,因此共有20多个监控系统分别进行管理。

北京局可以从监控设备上对全程的设备进行监视、测试,利用监控系统的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北京局作为全国业务领导局通过网管系统可以合理的进行网络调整和工作计划安排,特别是能够实时反映所有干线的运行情况;可以应用网管指挥沿途各站进行日常维护、紧急调通电路,从而使得障碍历时压缩到最短。北京局作为首都局经常承担各种重要通信任务,每次重点通信任务来临,将重点电路在网管平台上进行设置,从而实时监测运行状况。

发展与展望

未来光缆干线的组网方式,是将图1中的一级干线网与二级干线网的两级传输层面合并为一个层面,中继网与用户网合并为一个层面,实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调度管理、统一保护恢复、统一维护管理,最终构成一个无级的、融合一体的长途通信干线网。

由于波分复用的应用,传输网容量将有突破性的进展,传输容量达320Gbit/s(2×16×10 Gbit/s)和100Gbit/s(40×2.5 Gbit/s)。然而仅有波分复用链路而不消除节点瓶颈是无法实现网络宽带化的。因而引入以光分插复用器和光交叉连接器节点为特征的光传送网是最终解决网络宽带化的手段。

为了网络运行的安全可靠,随着扩容和改造,对长途光缆干线的保护,要根据投资和局址的地位面,采用1+1的复用段和MS-SPRING的自愈环状保护。

由于北京长话局光缆干线子网管系统是分方向分设备进行管理,因此监控终端设备多,为了提高网络管理能力,实现多个长话枢纽局的集中维护和集中监控,建立以传输中心技术骨干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北京长话局将进行“长途传输维护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结构见图2。该系统的建成将使得长途传输维护工作的管理上一个新台阶,为干线传输网安全高效的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必将带动沿线各局维护管理水平的提高,真正体现业务领导局的地位。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