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网络技术列表/内容

3层交换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区分

网络技术2022-12-23阅读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企业和用户在网络上的应用不再仅限于一般的数据传输;电子商务,通话语音,娱乐,网上交易、网上教学、视频点播、社区影院等日益成为用户对网络的现实需求,纯粹的二层交换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实际的需求。 所以三层交换应需而生,无论从应用功能还是安全上都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那三层交换应用在企业的哪个层面呢?

三层交换机的应用层面

随着三层交换技术的普及,三层交换机的应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从网络核心层向汇聚层甚至是边缘层迈进。这一改变首先带来了其应用比例大大提升,特别是在金融、教育和交通行业得到较多应用。

核心层主要用于大规模数据的传输与转发,而且要尽可能的减少广播风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普通的二层交换机虽然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转发,但不具备路由转发和分割广播域的功能;路由器能分割广播域,但又不能实现数据的快速转发。三层交换机的性能正好弥补了上述缺点,既有三层路由的功能,又具有二层交换的网络速度,正好满足这一需求。

汇聚层出于应用的考虑,最好也使用三层交换机。现在的网络要应付大数据包传输所带来的负载,并且要尽可能的减少延迟等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安全意识的增强,身份认证等安全策略被广泛应用,这些都是二层交换机所不具备的功能。

接入层会连接大量的计算机和服务器等终端设备,就很可能会因为网络上大量的广播而导致网络传输效率低下,为了减少核心的负担,我们往往在这一层就应用VLAN技术,而要想使不同VLAN进行通信,就必须使用具有路由功能的三层交换机,这样就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经济地解决了子网划分之后子网之间通信必须依赖路由器的问题。

可见,从一个中等规模的校园网到企业的骨干网、城域网骨干、汇聚层都是三层交换机的用武之地。它的应用也从最初的骨干层、汇聚层一直渗透到边缘的接入层。在目前火爆的宽带网络建设中,三层交换机一般被放置在小区的中心和多个小区的汇聚层。三层交换机的出现,极大改变了局域网的性能。正如路由器统治广域网一样,三层交换机将在今后主宰局域网已成为必然。

三层交换机在企业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看一下用户对三层交换机的需求变化:

上面的表格基本反映了企业对三层交换机的不同需求,下面,就根据上面的需求变化,来分析不同三层交换机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情况。

电信行业

电信行业的网络升级大多在核心网和城域网上的基础上升级,因此对高端设备的消费比重比较大。其高端设备的比例比中、低端设备的比例要大许多。

另外,由于其核心网等建设比较成熟完善,今后的重点放在了对边缘网络的建设上,因此对中、低端设备的需求量也很大,中、低档设备的比例会不断上升。

政府行业

政府行业,从其应用出发,一般会选择中、低档的三层交换机就可满足需求,因此,此类交换机占有很大比例。并且,随着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受重视程度继续加强,办公自动化、信息安全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受重视程度的增大,中低端交换机在政府行业仍有很高的利用空间,这一比例还会上升。

此外,由于政府采购的限制,国产品牌的应用远远大于国外品牌,基本上80%的比例是国产品牌,只有20%选择国外品牌,且用在特定位置。

金融、能源行业

金融行业由其业务的特殊性,对安全性能非常看重,以往会采用路由设备较多,但随着三层交换设备功能的不断扩展,如,可增减防火墙和IDS等安全设备,在此类行业的应用比例不断上升,但相对低端设备的应用需求还是要低一些。

此外,由于此类行业的分支巨多,对中、低端设备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中、低档设备的应用比例非常高。

教育行业

教育行业,如学校等单位,在满足一般需求的前提下,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所以,中、低档设备的比例很大,基本上占总体的90%之多。并且国产品牌,如华为、锐捷等厂商的设备占绝大多数。

这类企业,受其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价格是其选择产品的首要条件,因此,低端设备的应用广泛,比例也占绝大多数。有的小企业100%使用中、低端的三层设备就可满足企业的需求。

总结

从最初的仅仅为了解决广播域问题而设计的设备,到成为构建多业务融合网络的主要力量,三层交换技术及三层交换设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必将在更深层次上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变革,在网络建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 雪花(TEL:(010)68476636-8008)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