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网络技术列表/内容

宽带接入网方法完全详解

网络技术2022-06-13阅读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宽带接入网方案是设计人员一直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于是我研究了一下如何更加合理的设计出优化的宽带接入网方案,在这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信业务已由以语音为主的窄带业务向话音、DATA、VIDEO等多媒体宽带业务方向发展。为了实现多媒体通信,公用电信网络必须具有宽带的交互接入能力。目前,实现宽带交互接入的宽带接入网方案主要有:铜双绞线xDSL、铜缆HFC、有线光纤宽带接入、无线宽带接入等。特别是基于光纤宽带接入的无源光网络(PON)技术,以其经济有效的特点正在获得广泛的应用。

FTTC、FTTB、FTTZ等技术是经过光纤组网到用户附近、再由铜双绞线连接至用户,实现用户侧窄带业务的接入,再结合Cable Modem等技术,可经济地实现用户侧宽带业务的接入,这是目前商用化的用户宽带业务接入技术之一(即FTTC+HFC)。用户宽带业务接入技术以实现光纤到家(FTTH)为目标,结合无源光网络(PON)的组网技术和ATM、副载波复用(SCM)、密集波分复用(DWDM)等传输技术,开发出经济、高效的宽带业务接入系统。

宽带接入网方案特点与发展现状

宽带光纤接入技术主要有:FTTC+HFC、ATM-PON、SCM-PON、DWDM-PON、超级PON(S-PON)等。

FTTC+HFC技术方案

用光纤作为CATV网络的干线,并在原有的传输单向下行模拟电视信号的基础上增加回传信道,实现PSTN、DATA和CATV三网合一,这就是所谓的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HFC)技术。由于HFC是以树形结构组网,其存在传输的可靠性、噪声、回传信道拥挤等问题。随着电信业务和CATV的数字化,结合交互数字传输的FTTC技术是HFC的发展方向。HFC结合Cable modem技术实现宽带业务接入,也是目前宽带接入网方案之一。

FTTC+HFC又叫共缆分纤传输技术,它利用FTTC向用户传送交互式窄带数字业务(将来可以升级为宽带数字业务),利用HFC传输模拟CATV及其他宽带信号,两者利用共缆不同光纤进行传输。CATV的前端(HE)一般配置在中心局,HFC的光及结点(FN)与FTTC的光网络单元(ONU)或远端模块配置在一起,通过同轴电缆给ONU供电。通过同轴电缆将宽带模拟信号连接至用户的TV设备,通过双绞线将交互式数字信号用户的终端设备。由于数字宽带技术的标准还未成熟,现阶段FTTC主要用于传输交互式窄带数字业务。FTTC网络具备向宽带化升级的能力,即可以升级为以ATM为基础的数字宽带接入网。

ATM-PON为用户提供的宽带接入较为灵活,其下行速率可以是622Mbit/s或155Mbit/s,上行速率为155Mbit/s。一个无源光分路器(OLT)能够连接16至32个ONU,一个ONU能够连接几十个用户单元设备(CPE),通过将ATM交叉连接模块配置在OLT中、将ATM的业务模块配置在各个ONU中,为用户提供交互式宽带业务。其下行方向采用基于ATM信元的复用技术,上行方向则采用TDMA控制协议控制用户入网。上、下行方向的ATM信元均被封装ATM-PON分组信元结构,即在每个分组信元的头部附加一个字节的信头,以提供网络同步及与传输相关的功能,如上行TDMA协议的ONU标识等。网络的运行和维护功能(OAM)则通过物理层信元(PLOAM)传送。

ATM-PON+xDSL技术

ATM-PON+xDSL是一种经济使用的ATM-PON宽带接入网方案,他将用户测的ONU配置在用户大楼的电缆分配箱附近,以降低ATM-PON宽带接入网方案的成本。而ONU到用户之间通过铜缆或铜双绞线,采用xDSL方式互连,各个ONU需要负责xDSL信息结构与ATM-PON分组信元结构之间的转换,包括低速、高速信息流之间的复用/解复用,其余同上述的ATM-PON方案一样。XDSL传输方式的特点是传输速率能够依据用户需要动态分配。用户需要超高数据传输时,可采用VDSL方式。VDSL的下行速率为12~51Mbit/s,上行速率为1.6~26Mbit/s,支持的传输距离300m~1.5km。多个需要宽带接入的用户共享一个ONU,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接入成本。现阶段是宽带接入的初期,采用ADSL方式已经能够满足用户现时的宽带接入所需。ADSL的下行速率为2~8Mbit/s,上行速率为640Kbit/s,支持的传输距离3.7km。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相关阅读